close

冬至圓.jpg

 

一直以來都聽到長輩說吃過冬節湯圓就表示增添一歲,到底是為什麼呢?
不久就是過農曆年後本就是會添一歲,為何要特別說吃過冬節湯圓就算。
所以小編整理了三個網路流傳的說法:

 

說法一:過了冬至不在進行秋決
在古代秋天,是殺人的季節,犯死罪的人,都在秋天處決。冬至一到,就可延至明年,所以犯人吃冬節,就說又多了一歲了。
據舊史料所載:「後漢盛吉為廷尉,每年至節,獄囚當斷,妻夜秉燭,吉持丹筆,夫妻相對垂泣。」冬至一過,就封刀待明年秋官了。

 

  
說法二:為舒緩老人家擔心「這冬過不過得」的壓力
一年四季之中,冬天是人最容易自然死亡的季節,因此自古以來人們都將年視為關,稱為年關,誰都沒有把握可以平安過了這關,也因此,每年入冬之季便有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家,擔心害怕「不知能不能過了這冬?」這樣的壓力對於年邁的老人家而言,本就是非常大的,又要他獨力承擔一整個冬季(三、四個月之久),恐怕會有不少人吃不消而放棄了,於是古人乃藉冬至為「陰至極、一陽生」的氣候特色,加上古代曾為歲首的附加條件,創造出了冬至「添歲」之俗,並且以吃湯圓做為「添歲」的具體行為,再加上其他的諺語和習俗,自然形成了過冬節如同過年關般的認同,如此一來,老人家擔心「這冬過不過得」的壓力,必會隨著冬至的到來而減輕一些,對老人家的身心健康,當然是有莫大助益的。
說法二引用自:劉還月台灣歲時曆 https://goo.gl/kj6RWc
 
 
說法三:古時的曆法「歲首」是自冬至起算的
史料顯示,上古的夏殷周時代,對「正月」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。夏以今農曆一月為正月,第一個節氣是立春;殷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,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;周則同樣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,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,因此冬至這一天,也就是當年的「元旦」。周以後,計算二十四節氣,都從冬至開始,這樣冬至便成了「歲首」。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「正月」。這也就是「冬至大如年」一說的來頭。
且冬至具備「陽氣始至」的特殊特點,意味著「陽氣始生」,萬物開始萌動。因此,在冬至日吃湯圓,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?因此長了一歲,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。
南宋陸游(冬至)詩注更有「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」之說,或許台灣民間認為,吃過冬節湯圓就表示增添一歲。
雖然 漢代 因採用夏曆(一直及延用至今),讓冬至日就落在農曆的11月份,而非新的一年的年頭,但也在冬至舉行慶典謂之「賀冬」,因為自即日起太陽將往北回移,陽氣將日漸回升之故。
在宋代以冬至為「亞歲」,是僅次於過年的節令,按『東京夢華錄』、『武林舊事』等書籍記載,宋代的冬至如同過年般盛大,皇帝也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,且大赦罪犯,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。祭天及祭祖之俗至清代仍然留存,可現在只有民間祀神、祭祖,已不見官方祭天為百姓祈福。

arrow
arrow

    小學堂-太子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